冯友兰

- 姓名:冯友兰
- 别名:字芝生
- 性别:男
- 朝代:近代
- 出生地: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
- 出生日期:1895.12.04
- 逝世日期:1990.11.26
- 民族族群:
冯友兰(1895.12.04~1990.11.26),中国哲学史家。字芝生。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。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,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。幼年在家读私塾。1910年到开封入中州公学中学班。两年后进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。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(即哲学系),主要学习中国哲学史。1918年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学教书,曾创办《心声》刊物,宣传新文化。同年7、8月间回北京参加教育部留学考试,不久,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,系统学习西方哲学。此时接触的实用主义、新实在论对他以后的学术观点很有影响。1942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,论文为《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》,广泛地讨论了一般的哲学问题。(此书于1923年用英文写成,后又用中文写出,名为《人生哲学》,1926年,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学教科书出版。)1923年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科主任。1925年起,任广州大学、燕京大学教授。1928年至1946年到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。其间曾任清华大学秘书长、文学院院长等职。由于讲授中国哲学史多年,写成《中国哲学史》(两卷本),并被译成英文,在国外发行。四十年代,写书六部,其中《新理学》便是当时他的哲学体系的总纲。自认六部书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。抗战胜利后,随清华回京。次年,应邀到美国本薛文尼大学、夏威夷大学任客座教授,讲授中国哲学史。并用英文写《中国哲学史讲稿》一部。同年,获美国普林西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。当北平快要解放之际,谢绝朋友要他长居美国的劝告,于1948年2月赶回清华大学,任校务会议代主席。后国民党派人来要他去南京,被他拒绝。解放后,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,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至今。该年荣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。曾被选为第二、三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,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。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,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,享年95岁。
20年代,著有《人生哲学》一书,侧重从人生问题的角度探寻东西文化问题。30年代,撰著两卷本《中国哲学史》,全面清理中国传统哲学,将中国以儒学为主干的学术文化划分为“子学时代”和“经学时代”,认为“经学时代”已渐丧失了学术活泼的生命而趋于僵化,提出中西文化之别,不是地域之异,而是古今之异,近代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化。40年代,冯氏以学院派哲学家的风格,运用新实在论的哲学方法,构筑他的“新理学”体系。“贞元六书”脱出哲学史史料的限制而直接创立自己的学说,中心范畴是“理”、“气”、“道体”、“大全”,讨论“真际与实际”、“共相与殊相”、“一般与个别”的关系;提出了境界和觉解的概念;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等层次,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见解相关联。其哲学思想近于程朱理学,故曰其体系为“新理学”。“新理学”要在突出其“新”,所以不是程朱理学的重复。是“接着讲”而非“照着讲”。方法论上提出“正的方法”(逻辑分析)和“负的方法”(生命体验)并重,并逐渐由“正的方法”归于“负的方法”。冯氏道德形上学具有主知主义的特征,强调形上学与形下、理与气、心与性一定张力下的统合,并对先儒思想上的偏至予以修正。1949年以后,撰著多卷本《中国哲学史新篇》,力图跳出原来的哲学框架。自谓其动机在于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《中国哲学史》”。冯氏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上,主张融会中西,反对“中国文化本位论”,也不赞成“全盘西化论”。晚年他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活动是“阐旧邦以辅新命,极高明而道中庸”。在当代新儒家中,冯氏另树一帜,构成思想发展逻辑上的重要一环。主要著作有《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》、《人生哲学》、《中国哲学史》(上下卷)、《贞元六书》(《新理学》、《新事论》、《新世训》、《新原人》、《新原道》、《新知言》)、《中国哲学简史》(原名《中国哲学小史》,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,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,后有法文版、意大利文版、南斯拉夫文版等)。《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》、《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》、《中国哲学史料科学》、《三松堂自序》、《三松堂学术文集》、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(1~7册)等。《三松堂全集》共14卷,1985~1994年间已由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猜你喜欢的书
坏人们
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。故事缘起于一家经营不善的医院,年轻的院长户谷信一最擅长的是——吃软饭。颇有魅力的他,虽还未离婚,身边却不乏迷恋他的女性,而这些女性多半富有而寂寞,不仅甘愿为他送上大笔钱财,甚至不惜与之合谋杀死自己的丈夫……高明的是,户谷在蛊惑这些女性时,从未给出什么承诺——是的,一切都是女人自愿的。但是,每当户谷为自己的完美脱身暗自窃喜时,一双冷峻凌厉的眼神一刻不离地洞穿着他的阴谋,羞辱着他的自尊心;另一方面,医院的债台高筑,让户谷迫不及待地想要娶到名门之女槙村隆子,为此,他开始逐一清除身边的障碍。但是,正当户谷为虏获模村隆子的芳心铤而走险时,自己却已身陷更大的圈套……
六臣注文选
六十卷。唐李善等撰。李善,江都 (今属江苏)人。曾任崇贤馆学士、兰台郎等职。学识渊博,但不善治文,故人称为 “书簏”。曾流放姚州,后遇赦还,寓居汴、郑之间。以讲《文选》为业,学生多自远方而至,传其业,号 “《文选》学”。唐显庆中,开始为 《文选》作注。到了开元六年 (718),工部侍郎吕延祚又集衢州常山 (今浙江)县尉吕延济、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、处士张铣、吕向、李周翰五人,共为之注,上表于朝廷。其表诋毁李氏之注,并引高力士所宣口敕,亦有此书甚好之语。然唐李匡《资暇集》,备摘其窃据善注,巧为颠倒,条分缕析,言之甚详。姚宽 《西溪丛语》诋其注扬雄 《解嘲》,不知伯夷、太公为二老,反驳善注之谈。王楙《野客丛书》诋其误叙王暕世系,以览后为祥后,以昙首之曾孙为昙首之子。明田汝成重刊《文选》,其子艺衡又摘所注 《西都赋》之龙兴虎视,《东都赋》之乾符坤珍、《东京赋》之巨猾间舋,《芜城赋》之袤广三坟诸条。今观所注,错乱谬误之处尚不止此。而以空疏臆见轻诋通儒,殆亦韩愈所谓蚍蜉撼树者。其书本与善注别行,故 《唐志》各著录。黄伯思 《东观余论》尚讥《崇文总目》误以五臣注本置李善注本之前。至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,始有 《六臣文选》之目。南宋以来,偶与善注合刻,取便参证。元明至清,遂辗转相沾,并为一集,附骥以传,盖亦甚幸。然其疏通文意,亦间有可采,唐人著述,传世已稀,固不必竟废之。田氏刻本,颇有删改,犹明人窜乱古书之习。此本为明袁帙所刊。朱彝尊跋谓从宋崇宁五年(1106)广都裴氏本翻雕,讳字阙笔尚仍其旧,颇足乱真,惟不题镂版讫工年月,以此为别。钱曾 《读书敏求记》称所藏宋本 《五臣注》作三十卷,为不失萧统之旧,其说与吕延祚表合。今未见此本。然田氏本及万历六年(1578)徐成位所刻,亦均作三十卷。盖或合或分,各随刊者之意。但不改旧文,即为善本,正不必以卷数多寡定其工拙。
简平仪说
一卷。明熊三拔撰。简平仪是熊三拔仿照星盘原理所造,分上下两盘。天盘在下为方版,地盘在上空其半圆,便于合视。两盘之间设枢纽,使可旋转。该书着力介绍使用简平仪观测太阳经纬度、定时刻、定纬度等方法,还简论大地是个球体的概念。收入明刻《天学初函》本、《守山阁丛书》本、《中西算学丛书》本。
关中记
地方志,晋代潘岳撰,1卷。该书载秦汉关中山川形势、宫殿池沼、故事歌谣等内容,原书久佚,《水经注》、《文选》注、《初学记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北堂书钞》等皆有引文。清代王谟辑佚成书,收入《汉唐地理书钞》。
聱园词剩
聂树楷撰,词集
论语注疏
三国魏何晏集解,唐陆德明音义,宋邢昺疏。二十卷。汉代传《论语》者有三家: 《鲁论语》,鲁人所传,即今所行篇次。《齐论语》,齐人所传,别有《问王》《知道》二篇,凡二十二篇,其二十篇中,章句颇多于《鲁论》。《古论语》,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,又分今《尧曰篇》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,有两《子张》,凡二十一篇,篇次亦不与《鲁论》、《齐论》同,文字异者四百有奇。孔安国为传,马融亦注之。汉成帝时,有安昌侯张禹受《鲁论》兼讲《齐》说,择善而从,号曰《张侯论》,为世所贵。后有包咸、周氏又为之《章句》。东汉末年,郑玄就《鲁论》张、包、周之篇章,考之《齐》、《古》,作《论语注》。魏何晏集孔安国、包咸、周氏、马融、郑玄、陈群、王肃、周生烈之说,并下己意为《集解》,盛行于世。据《晋书·郑冲传》,原作郑冲、孙邕、曹羲、荀顗、何晏等人共集。晏以亲贵总领其事,故今本乃独称《何晏集解》。旧本无音义,唐陆德明为之作《音义》。《音义》除以反切注音外,还提示篇旨大义。如《学而第一音义》“以学为首者,明人必须学也”。由于唐人只为《五经》作疏,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等均无疏。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,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。虽纯杂相参,文字有所异同,如以包氏为苞氏,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,然自汉以后,注《论语》者数十家,要其荟萃群言,创通大义,则首推此书。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等疏解更为详尽。朱熹《论语集注》亦始基于此。除《四库全书提要》外,前有乾隆帝《御制读论语》、《御制无倦斋绎论语义》,陆德明《论语注解传述人》,何晏等《论语集解序》,末附吕炽等人有关《论语注疏考证》的跋语,对理解注疏均有帮助。《四库全书》本载有陆德明《音义》和吕炽等人《考证》,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勘本在每篇后附有校勘记,但仍因旧本,未载陆德明《音义》和吕炽等人《考证》。